内-外 院 Naxi Courtyard

缘起


廿六院位于云南省丽江大研古城内,位于古城东入口南侧,与丽江古城管理局隔街相望。基地被文华巷斜切成近似等边的三角形,天生尺寸局促。业主是一对外地来丽江开客栈的夫妻,之前承租经营一个8个房间的小客栈,规模小、客房条件落后,在低价客栈竞争日发激烈的丽江越来越没钱赚,多方凑钱希望盖一个档次较高的客栈,做中端客群的生意。因此,非常有限的预算就成为项目设计的大前提,怎么在这样别扭的一个基地内,给业主设计出一个以后能让他们的客栈更有竞争力的房子就成为了核心挑战


半建筑


设计尚未开始,我们就受到了来自古城管理局和本地纳西族施工队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古城管理局要求古城内所有新建房舍必须使用木结构,并且建筑风貌必须遵从纳西族地方民居样式,这在当地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要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地方建设法规。用木头做结构就会提升土建造价,而且要让木构建筑在隔音、防潮、密封等多方面满足现代居住要求又要追加造价。另一方面,在与施工队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丽江古城的客栈大多数没有建筑师,基本是由本地的纳西族、白族施工队包揽设计、施工,以及运营许可办理等一条龙服务。简单而言,他们不确信设计的价值,也倾向尽量规避复杂工艺可能引起的施工问题。后来工程中合作的施工队与业主最初沟通时,也曾直接表示不需要建筑师,他们可以直接把房子很漂亮地盖起来,花设计费的钱太


实际上,对我们这些在城市里只设计过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结构等现代建筑的建筑师而言,关于传统木结构建造,我们也确实对自己心存疑虑,而且按照施工队所言,他们很有可能不会按照设计施工,两方最终对立起来导致项目无法推进。为了规避这样的情形,我们重新调整了应对传统建造的策略,实际上地域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正是由工艺的多样性造成的,只是这些传统工匠们还是在按着传统的规制盖房子,但现代生活的需求在变化,就显出传统的落后了。那么,我们能否利用现代建筑学的优势去解决传统工艺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带着工艺一起往前走?


于是,我们提出“半建筑学”(Half-Architecture)的模式,即建筑学仅用于解决功能核心问题,比如户型、布局等,而将剩余工作的判断权交还给本土工艺,使本土工艺有机会在现代建造中应用、迭代并进化。好在负责我们项目施工的木姓师傅,本是木工出身,熟悉纳西族世代相传的大、小木作做法,只要在设计中加以限制和引导,相信他们对于建筑的不同理解能够指向更有特点的建筑空间营造。
内与外


传统的丽江客栈多采用围合内院的布局方式,所有客房面向内院开设门窗,交通由环形廊道串联,行走于廊道和在内院中交谈的客流都会给客房带来噪声,客房、廊道和内院三者间的相互干扰极为严重,房客的私密性无法保障。于是,我们决定采用“外向型”布局,让原本拘谨的用地最大限度的对外开放,让每间房间都有独享的私密空间。并且把本与客房黏在一起的走廊剥离出来,与客房隔开,减少行走噪声的干扰。独立的走廊自然地把原本整个内院一分为二,使内向的客房分别朝向两个独立的庭院,最大化地减少建筑内部的相互干扰,并利用景观将内院营造成安静的共享空间。


房子与院子


保守估计一个房间在丽江一年将至少给业主带来6-8万的收入,因此业主对房间数量的精打细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土地面积是一定的,房间多了自然院子小了,院子小了品质就差了,这似乎成了一个不可解的矛盾。尤其当这个矛盾落到这样一块奇形怪状的基地上时,问题就变得越发棘手。在和业主的协商中,我们尝试了多轮平面布局,并经过精细的尺寸调整,最终在房间和院子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屋顶与房价


下一步是要提升房间的品质,设计引入6个基本单元,即两层各6间3.3米开间的南向客房,错落有致地占据基地的斜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基地的利好朝向,并通过斜边给每个房间安排了一个三角形阳台。大多丽江客栈都是在一个大双坡屋顶下横向分割出一个个房间,这种室内空间使人仅仅感受到是住在一个“房间”里。为了利用设计提升房间的商业价值,我们改变了屋顶形式,南向每个房间拥有一个“人”字顶,使居住的空间感受从“房间”变为“房子”,单元空间变成了此间住客的专属空间,这就从消费体验上大大抬升了房间的价值。同时,建筑的形象也被连续的“人”字顶重新塑造得精致有趣,提升了建筑的整体形象。


施工


在确定平面格局的基础上,将建造完全交付于本地工匠。工匠根据本土施工经验量化平面,在外地工房完成计算、下料、加工、标号等工序,并运送至施工现场,选择良辰吉日开工。木结构施工不借助任何机械设备,全凭人力和经验,在一周内完成了结构主体。虽然学习过古代建筑史,了解过传统木结构施工工艺,但当亲眼目睹木框架被十几个壮汉立起来,亲耳听到榫卯嵌入时木槌的敲击声时,我们这些纸上谈兵的建筑师还是被深深地震撼到。


真实与隐藏


首先是因为没钱,或者说造价有限,因此我们决定尽可能让土建的材料最终也作为装修材料呈现出来,以避免反复包来包去导致的材料费用的重复投入。再者,这栋房子天生就被规定为木结构,那我们就应该将计就计,把木结构的美感作为内装亮点呈现出来。因此,土建材料的真实暴露就这么被确定了下来。墙面采用本地青砖,砌砖师傅坦言很多年没有砌青砖了,一般用的是混凝土砌块,砌得不整齐也没关系,后期腻子抹平就行了。到了我们这,要求砌青砖,而且是清水砖不抹腻子,让砌砖师傅一筹莫展。虽然最终清水砖墙的平整程度和灰缝控制没有达到预期,但白色乳胶漆粉刷后,这些瑕疵反而在白色统一的背景下增加了故事化的细节,说不定砌砖师傅愁眉苦脸的记忆在多年之后还会被这些细节所勾起。


一般盖房子管道线路都是藏在墙壁里、吊顶里,最终外饰面一包就全都消失不见,但既然我们选择裸露土建材料,就摒弃了最终遮羞的那层外饰面,那么怎样收拾这些明线就成了大问题。还是由于投入有限,空调选择的是一拖一的VRV,因此有非常多的空调管道,而且走道不吊顶没法藏管子,所以我们不得不将空调设备管线辗转腾挪地集中压缩在走道和室内玄关区域,在不超出冷媒传输的有效距离内优化空调管线的布置。室内更为复杂的强弱电走线,多数通过床和电视机背板解决线路的水平和垂直走向,屋顶照明和消防管线则利用了木结构自身的视觉死角逐一解决,完成复杂的管线排布后,真实材料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呈现了


将土建与装修两个过程优化整合的方式最终被证明有效降低了项目造价,结算时,整个土建、硬装、软装、设备、人工等全部费用加一起,一共300万人民币,折约3000元/平方


一个门厅和两种材料


砖和木是整栋建筑最基本的材料构成,是这栋建筑的骨肉灵魂,因此我们希望在门厅——这一给住客带来第一印象的空间内将其叙事性呈现。门厅为两跨进深,第一跨没有天花吊顶,木结构的梁裸露出来,照明为一组序列的射灯,强化出木结构的序列逻辑;第二跨为石膏板吊顶,照明为紧贴墙壁的灯槽,内装T5管,光线顺着灯槽洒在凹凸肌理的白色砖墙上,将砖细腻的砌筑美感呈现出来。空间中心的一根木柱成为了整个空间的灵魂,它没有修饰处理,斑点和裂纹都真实呈现出来,而这些恰恰是自然,是这些有机的建筑构件带给这个建筑的灵魂。


水与房


场地内需要一个消防水池,既然是水池,自然最好能兼作景观水池,算来算去只有内院有地方挖这个水池,按要求消防水量需要挖一米五深,这样就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距离地面二十厘米的深度处又浇筑了一层混凝土板,板上开洞设置水池检修口和连通口,混凝土板上撒上深色卵石,形成没有安全隐患的浅水,水池四周设置排水槽,以白色碎石填充。水槽找坡汇聚到排水管,雨天水量过盛可自行排走。连续人字顶每两坡之间为排水槽,排水槽向外找坡排入南侧古镇水系,主入口上方的排水槽保证雨水自由落下,并恰好落入庭院地面的水沟,经由入口院墙上设置的缝流入古镇水系。一道雨水流经建筑的不同部分,建筑细节被水的流线逐步展开


懂管理的构造


丽江是云南旅游出行的交通中心点,去往香格里拉、大理、腾冲、西双版纳等地各方向的游客往往会返回丽江休整后再次出发,因此很多丽江客栈的中庭扶手都被挂满晾晒的衣服、鞋帽、游泳圈等杂物,客栈经营方出面管理往往会造成双方的口角,进而影响客栈在网络预定平台的评分,这种事情往往会不了了之,但确实非常影响整个内院空间品质因此,我们先是在客房内预留了晾晒衣物的杆件,而后在整个内院走廊砖砌镂空的扶手上部都加装了钢槽,钢槽内填土种上绿植,这样既避免了客人在扶手上晾晒衣服,又为公共空间增添了舒适的有机绿色,可谓一举两得。


结语


一个房子对建筑师来说是一次设计,对业主来说是一桩有风险的商业投资,怎样利用设计在有限的投资下创造最大的商业效益,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因地制宜、切实有效地以务实的方式落实设计,梳理建筑学与传统工艺之间的关系,并将细节设计与经营使用行为相关联,是我们在这栋小房子里的核心探索与尝试。




ArchDaily:



项目地址:云南丽江
主创建筑师:汪妍泽、吴冠中
设计时间:2017.09
完成时间:2018.04
建筑面积:1027㎡
摄影师:TAG